提高我国学术社交网络的国际传播能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木虫 科研之友 提高我国学术社交网络的国际传播能力

提高我国学术社交网络的国际传播能力

2024-07-07 04: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学术社交网络(academic social networking,ASN)或称学术社交媒体,是在社会化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以科研人员等为特定用户群体,以促进科研活动的开展、传播为目的专业性传播媒介。这种非正式的传播网络平台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术信息的国际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学术社交网络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1.1 掌握国际用户需求,实现精准传播,提高国际传播效果

用户是国际传播链条中最重要的环节,用户的需求、心理等直接影响国际传播的效果。从传播的精准度来说,只有掌握了大量的用户数据,才能形成精准的用户画像,针对每一个学者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实现精准信息推动和分发服务[1]。国际学术社交网络是以国际科研群体为中心的大型用户平台,掌握大量的国际用户数据,这一平台可以让信息有效到达传播对象,增强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1]平台清楚地掌握全球范围内已经注册该网站的学者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对其进行分析,可为每一位学者提供真正需要的内容和服务。

1.2 弥补传统学术媒介的缺陷,提高传统学术媒介的国际传播能力

学术社交网络将全球具有相似研究兴趣的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研究人员可以和全球同行进行实时交流,展示自己,发表学术成果;帮助科研人员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促进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学术社交网络掌握当前国际学术动态,采集学术信息,实现期刊稿源的国际化;可以利用其大规模的专家队伍,在国际范围内快速寻找同行评议专家并和他们建立在线联系,开展交流、约稿、同行评议等工作;利用其进行期刊宣传,根据学者的研究动态和读者群的需求开设新的栏目,并快速传播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这不仅可以帮助传统学术期刊增强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将媒介的功能向前延伸,还有利于实现学术期刊的聚合,增强我国分散的学术期刊在国际传播中的国际能见度,从而提高传统学术媒介的国际传播效果。

1.3 契合人工智能与算法时代的核心,有助于学术评价方式的创新与发展,提高学术话语权

学术评价与国际话语权密切相关。“影响因子”的学术评价标准至今被全球许多国家的学术界、期刊界所认可,这也是SCI等数据库能够在全球快速扩张与传播的重要基础,极大地提升了西方学术媒介的国际话语权。随着开放运动和科学交流的网络化发展,ResearchGate(以下简称RG)等社交媒体已被广泛应用于学术成果的交流与传播中,仅以文献引用关系为基础的传统文献计量学已不能满足学术评价的要求,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应运而生。这种计量方法是基于学术社交媒体分析技术,利用开放的学术交流数据开展科学评价。[3]随着人工智能和算法时代的到来,关联性——内容与用户的关联,用户与用户的关联性,作者与读者、内容三者间的复杂网络——成为算法的核心[2]。学术社交网络恰恰也是基于上述这些关联性而构建,与人工智能和算法的核心完美契合,具有非常美好的发展前景,将会催生出新的学术评价方法,而这种新的学术评价方法将会在未来的国际学术评价标准中和学术媒介竞争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2 中外学术社交网络的国际传播能力比较 2.1 中外学术社交网络举例

2008年以来,欧美国家开放获取运动蓬勃发展,并与社交网络相互融合,产生了以RG、Academic.edu、Mendely为代表的在线学术社交网络。RG是全球最大、最成功的综合性在线学术社交媒体之一,在2008年由3名德国科学家在柏林创立,旨在服务全球科研工作者。在该平台用户可以发布个人最新科研成果、免费查阅其他科研工作者发布在平台上的项目,寻找有相同研究兴趣的研究人员。

我国学术社交网络建设总体来说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知名学术社交网络相去甚远,比较典型的有科学网、小木虫、科研之友、学者网、答魔社区等。科研之友于2006年上线,目前有250万注册用户和2 300万科研成果。学者网创建于2011年,截至2017年1月,其平台上有中文4 700多万篇、外文3 700多万篇。

2.2 比较案例的选取

学术社交网络平台大体可以分为两类:①以用户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交流型平台,如Academia.edu、RG、学者网、答魔社区、科研之友等。这些学术社交网络以用户为基础,具备学术搜索、资讯获取、在线交流、个人空间展示、科研成果分享等基本功能。②以内容和信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学术文献、学术信息管理的应用型平台,典型代表有Mendeley、Zotero、小木虫、科学网等。

相较于Academia.edu,RG更具发展潜力,因此,我们选RG作为典型案例。国内的学术社交网络中,科研之友、学者网、答魔社区在形式上与之类似,但是三者发展各有差异,且每个平台的规模和功能都不成熟、不全面,因此,国内我们以科研之友作为主要典型,同时兼及学者网、答魔社区进行综合比较。

2.3 国际传播能力比较研究 2.3.1 定位及运营比较

RG的运营定位是连接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让研究对所有的人开放。由此可见,开放、协同、国际是其运营和发展的基本定位和关键词。平台在全球拥有300多个来自不同国家的雇员,雇员的国际化程度为68%。RG只有英文界面,未提供其他语言的界面。网站运营方面,其并不向会员收取费用,传播的内容也是免费开放,维持其运行的方式主要是融资、刊登广告等,目前该公司分别在2010、2012、2013、2015年完成了四轮融资。RG即通过发布广告或者职位招聘来盈利。它可以把广告按照广告主意愿精准推送到目标受众。科研之友2006年上线,提供中英文两种语言的界面,运营定位主要从功能方面展开,“与同行建立与保持联系、促进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上传并分享论文成果,提高论文曝光率和引用数等”。这一定位侧重功能,很难看出全球运营的理念与目标。从其现有用户来看,主要为国内学者和机构,可以说定位仍然在国内。同样,科学网、小木虫、学者网、答魔社区等与之类似,均没有全球化运行与发展的理念与定位,目标用户以本国学者为主。

在经营方面,RG主要通过广告等方式变现,而科研之友依赖于为机构创建“科研之友机构版”获取平台和服务费用。根据机构用户人数等情况,收费标准为5 800~246 000元/年。“科研之友机构版”是基于科研之友平台数据,为机构提供的统计与对比科研分析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基金申请、论文投稿和成果推广方面的问题。RG也为机构提供统计和科研分析服务的功能,但不收取费用。RG上的学者并不单独存在,而是与所在单位形成关联,与同单位的其他成员(members)形成关联。每个机构或者单位又能与其他的合作伙伴形成关联。这样的关联体系对平台上注册者的现实社会关系进行了模拟,在平台上我们可以清楚查看某一机构的注册会员情况,包括会员RG score、会员排名以及机构合作伙伴等相关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在RG上免费获取。

3.2 用户情况比较

1)核心用户的识别与把控。

用户在注册RG时即被归为以下四种类型之一:即来自大学、研究机构的学术研究者;来自政府、企业和NGO组织的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其他非研究人员,如出版者、学术爱好者等。用户在注册过程中向系统提供信息,如机构名称、所在部门、性别、学历、单位、国籍、兴趣特长等内容,使用这些信息能够产生比随机更好的推荐效果。[3]为了精准识别不同类型的人群,RG极力推荐以个人所在单位的机构邮箱进行注册,从而便于用户的机构识别。如果没有单位邮箱,它会根据你的实名注册推送与用户姓名相匹配的科研成果,并询问这些成果是否属于自己,从而识别注册者的身份。当其认领了自己的科研成果时候,RG就获得了较多的信息从而推荐更多相似科研成果。自动推送的学术成果几乎均为英文文献。没有英文题目和摘要的纯中文期刊不会得到推送。如果没有所在单位的机构邮箱,或者没有相关学术成果进行匹配,则不能注册。因此,可以看出RG对于核心用户层的定位和遴选是非常精准的。科研之友、答魔社区、学者网在这方面的区分就不明显,学者网虽然要求作者实名注册,但是因为对注册者的身份审查并不严格,如并没有要求使用机构邮箱,个人邮箱、QQ邮箱都可以注册,且并没有形成对研究成果的匹配,所以并不能对用户进行精准分类和有效身份识别,这样非常不利于用户与用户、用户与机构、用户与成果的关联和推荐。

2)用户地区分布情况比较。

RG作为免费学术资源库和学者交流平台的完美结合,备受全球高校的青睐。许多世界大学的图书馆网站都其作为数据库文献平台进行推荐。截至2018年,在RG上注册的用户已经超过1 500万,这些用户是来自全球193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注册会员中89%获得了硕士以上学位,其中有68位是诺奖获得者。网络平台上学术文献超过10亿篇。注册会员按照学科分类来看,其中医学占15%、生物学14%、工程学14%、化学7%、计算机工程6%、物理学%、其他占40%。目前RG上比较有影响力的国家分别为美国、英国、中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家。[5]我们以学科话题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以发现150个相关学科话题,社会科学类的涉及社会心理、行为科学、金融、公共卫生、社会政策、文化历史、教育领导、公共法律、传播与媒介等。我们以“传播和媒介”为例进行深入分析,该话题下活跃会员共有155 911人,网站提供了出版文献、数据、作者和问题4个维度的索引标签。我们以“作者”为标签进行索引,剔除了一些重复信息,网站推荐了81名相关同行,每名学者均有一个RG score。样本中,绝大部分是大学的科研工作者,一部分是大学研究生和博士生,有极少部分是媒体工作者,如大学学术期刊社工作人员。81名样本会员来自32个国家,其中德国和美国人员占8%左右,澳大利亚、巴西、西班牙、英国次之,占6%左右,可以看出RG用户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此外,网站可以推荐注册者所在单位的相关情况,包括RG score、该单位文献上传情况(publications)、该单位注册人数members、该单位全球主要合作伙伴等相关信息。

我国社交网络的用户主要为国内用户,自然科学领域较多,人文社科领域用户较少。我们以科研之友机构版为例进行统计和分析,根据网站机构用户列表发现截至2018年7月,科研之友机构用户共计152 332家,类型主要有高校、研究中心、企业、协会、医院及其他,知名用户包括中国科学院、香港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

3)用户偏好学习能力比较。

挖掘用户真实偏好的能力直接决定平台推荐系统的推送效果。RG允许用户对推荐结果进行筛选,用户可通过“赞”“踩”等对推送信息进行评价,这可以进一步明晰用户的真实偏好。我国学术社交网络在向用户推送信息时,普遍没有提供对话框,用户无法对推送信息进行反馈,平台缺乏主动学习用户偏好的能力。

2.4 推荐项目及内容生产激励机制比较 2.4.1 推荐项目比较

由于存在信息过载和需求不确定,因此学术社交平台的推荐功能至关重要。当前国内外的学术社交网络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推荐系统,向用户推送个性化信息。科研人员推荐、科研成果推荐、科研社群推荐成为国内外科研社交网络中支持度最高的推荐项目[4]。RG除了上述推荐项目以外,还包括问题解答(Questions & Answers)及其相应的推荐服务。科研之友除上述3个基本推荐项目以外,还具有学术期刊推荐和科研基金推荐功能。

2.4.2 内容生产激励机制比较

学术社交网络的内容主要来自于用户的自生产,因此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6],激发用户的生产热情,促使其在社交网站上生产出大量的优质内容。用RG score (影响分数)衡量机构和科研人员在其平台上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5]。RG score得分来自于主要源自4个维度,即上传出版物、回答别人的提问、提出问题、获得的关注者。RG score不仅激励了用户的内容生产,也强化用户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和激励用户在互动中完成内容的生产与传播。RG还根据RG score推荐了内容生产较多的TOP experts。RG score得分较高的学者往往是学术社交网络的意见领袖,他们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具有较强的话语权,生产的内容质量较高,能够对其他用户产生较大影响。我国学术社交网络中,“科研之友”具有类似的激励机制,它用“影响力”指标来激励用户实现自我生产,“影响力”包括“赞和分享”“阅读数”“下载数”“引用数”“H-index”等几个维度。答魔社区的主要运用“声望”来激励用户生产,包括积分、粉丝、论文、问答4个维度。学者网没有类似的激励机制。

3 提升我国学术社交网络国际传播能力的对策建议 3.1 确立全球化的运营理念与发展定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抢夺国际用户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用户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根本在于如何精准定位、抓住和满足国际用户的需求。RG等知名的学术社交网络虽然在德国创立,但在建立初期便具有全球发展的定位和眼光。平台建立之后由于其打破了不同国家学者之间信息传播的空间壁垒,增加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国际传播的速度和效果,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加入其中,形成了良性循环。我国学术社交网络在建设和运营中应借鉴这种思路,树立全球传播发展与运营的理念,与RG等知名学术社交网络实行差异化的国际发展策略,积极抢夺国际用户资源。事实上,中国学术社交网络在这方面大有可为。近年来,RG、Academia.edu等国外学术社交网络面临着平台资本主义的争议和质疑,这些平台在建立初期都提供免费自存储和自出版服务,备受推崇。然而,2017年两大平台相继推出付费会员服务,免费用户甚至无法获取自己上传内容的使用数据。学者们纷纷表示不满,甚至提出与商业性开放获取平台决裂[2],这为我国学术社交网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学术媒介普遍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具有资本主义国家所不具有的制度和体制优势。我国学术社交网络的构建必须体现公共产品的属性,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运行中遵循开放、协同、国际化的基本理念与定位,抢夺国际用户资源。

3.2 整合资源构建公益性大型学术社交网络

我国很多学术社交网络多由互联网企业创建,平台运营团队背景较为单一,平台运行中的局限性非常明显,缺乏多国家、多学科、多专业的人才加入;平台虽然数量不少,但是重复建设和无序发展现象较为突出;用户规模小且黏性不够,用户、内容与商业三者之间关系尚未妥善处理。对于自媒体来说,“用户”数量与活跃程度处于核心地位,依托于此才能衍生更多的内容和更大的商业,而我国学术社交网络在经营上很少依托广告,如上文提到科研之友更多依托于创建机构版变现。这种模式虽然短期内可以较快变现,实现收益,但是收费也限制了用户的规模和活跃程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平台规模的扩大和平台商业模式的变迁。从科研之友的现有机构版用户列表来看,购买者还不在少数,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界对于大型学术社交网络的渴望和其在学术活动和学术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合理规划、有序引导、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公益性大型学术社交网络迫在眉睫。

3.3 增强核心用户的遴选与组织能力,提高用户黏性

(1)增加用户之间、用户与机构、用户与成果之间的关联性。我国学术社交网络在建设过程中可借鉴RG的做法,强制推行带有机构标识的注册方法,将初始注册者与现有学术成果进行匹配,对用户群体进行分类和把控,从中遴选出内容生产核心用户和意见领袖。

(2)提高对用户偏好的学习能力,增加用户黏性,增强用户生产激励机制。通过设计完善的内容生产激励机制,引入开放用户评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激励了用户的内容生产的能动性,强化用户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和激励用户在互动中完成内容的生产与传播。强化我国学术社交网络的推荐功能,在用户推送信息时,应能够与用户形成人机对话,形成互动,让用户对推荐信息进行评价和反馈,不断了解用户的偏好,从而不断改进对信息的推荐能力。

3.4 加快学术社交网络与学术期刊等正式媒介的融合互补

科研之友、小木虫等有关于学术期刊信息的专栏,对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的审稿周期、用稿偏好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总结,为学术期刊用户提供了便利和服务。但是这些学术期刊信息并不全面,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信息也主要来源于用户,学术期刊对学术社交网络的关注与参与程度并不高。学术社交网络也可借助学术期刊在内容生产上的权威性,弥补其在信息审核和信息真实性方面的短板。因此,构建开放性、协同、国际性的公共学术社交网络的过程中,应注重学术期刊等正式学术媒介的参与兴趣,可以在平台中专门建立学术期刊板块,鼓励学术期刊主动融入。平台可以根据用户的专业和领域推荐与其专业内容相关的学术期刊,并对其特点进行说明,给投稿作者以帮助。作者在线投稿之后,期刊编辑可以通过平台与作者、读者互动,在线开展编辑出版工作。这样才能将分散的学术期刊整合到具有庞大用户数量的学术社交网络上,缩短供需方的匹配时间,提高学术期刊的集约程度、传播速度与传播效果。由此,在学术社交网络中,学术期刊和用户之间各取所需,形成良性互动。

3.5 给予学术社交网络更多的话语权,为人工智能与算法时代的学术评价方法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学术国际话语权

从国外实践来看,学术社交网络的发展是替代计量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也是算法时代新的学术评价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这些新学术评价方法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谁率先取得谁将会获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然而,当前一方面我国学术评价方式仍停留于“影响因子”等传统文献计量学范畴内,“以刊评文”仍是主要手段。虽然一些高校尝试将网络传播影响力纳入学术评价范围,但是由于我国缺乏权威的、统一的、专业性的大型学术社交网络,这种学术评价方法方法并没有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另一方面,很多学者对于学术社交网络等非正式学术媒介认识不足,尚未形成利用社交网络开展科研活动的习惯,不愿意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由此导致平台的注册人数和用户活跃度均很低,这极大地制约了学术社交网络的推广和发展。因此,当前我国一方面应合理规划,积极引导,给予学术社交网络更多的资金、政策等支持,提高其在学术评价中的权重和分量,促进其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以学术社交网络为基础,通过人工智能建立起内容、读者与知识点的关联,不断探索一整套基于内容、读者与知识点三者关系的新的学术评价方法,提高我国在国际学术评价标准建立中地位和作用,争取主动权与话语权。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媒体融合背景下提高我国学术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14CXW035)。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 宋建武,陈璐颖.

如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我国主流媒体集团的融合转型之路

[J]. 新闻与写作,2016(9):18-21.

[本文引用: 2]     

[2] 任翔.

学术传播的数据化与智能化:2017年欧美学术出版产业发展评述

[J]. 科技与出版,2018(2):6-12.

[本文引用: 2]     

[3] 仇晓春.

替代计量学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2):44-47.

[本文引用: 2]     

[4] 刘先红,李纲.

科研社交网络的推荐系统对比分析

[J]. 图书情报工作,2016(9) :116-122.

[本文引用: 1]     

[5] 康福婷.

学术社交媒体在图书馆科研服务中的应用研究:以ResearchGate为例

[J]. 高校图书馆工作,2017(4):85-89.

[本文引用: 2]     

[6] 李瑾,张素芳.

自媒体时代科研社交网络学术内容运营研究

[J]. 图书馆,2018(5) :61-66.

[本文引用: 1]     

如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我国主流媒体集团的融合转型之路 2 2016 ... 用户是国际传播链条中最重要的环节,用户的需求、心理等直接影响国际传播的效果.从传播的精准度来说,只有掌握了大量的用户数据,才能形成精准的用户画像,针对每一个学者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实现精准信息推动和分发服务[1].国际学术社交网络是以国际科研群体为中心的大型用户平台,掌握大量的国际用户数据,这一平台可以让信息有效到达传播对象,增强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1]平台清楚地掌握全球范围内已经注册该网站的学者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对其进行分析,可为每一位学者提供真正需要的内容和服务. ...

... [1]平台清楚地掌握全球范围内已经注册该网站的学者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对其进行分析,可为每一位学者提供真正需要的内容和服务. ... 学术传播的数据化与智能化:2017年欧美学术出版产业发展评述 2 2018 ... 学术评价与国际话语权密切相关.“影响因子”的学术评价标准至今被全球许多国家的学术界、期刊界所认可,这也是SCI等数据库能够在全球快速扩张与传播的重要基础,极大地提升了西方学术媒介的国际话语权.随着开放运动和科学交流的网络化发展,ResearchGate(以下简称RG)等社交媒体已被广泛应用于学术成果的交流与传播中,仅以文献引用关系为基础的传统文献计量学已不能满足学术评价的要求,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应运而生.这种计量方法是基于学术社交媒体分析技术,利用开放的学术交流数据开展科学评价.[3]随着人工智能和算法时代的到来,关联性——内容与用户的关联,用户与用户的关联性,作者与读者、内容三者间的复杂网络——成为算法的核心[2].学术社交网络恰恰也是基于上述这些关联性而构建,与人工智能和算法的核心完美契合,具有非常美好的发展前景,将会催生出新的学术评价方法,而这种新的学术评价方法将会在未来的国际学术评价标准中和学术媒介竞争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

...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用户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根本在于如何精准定位、抓住和满足国际用户的需求.RG等知名的学术社交网络虽然在德国创立,但在建立初期便具有全球发展的定位和眼光.平台建立之后由于其打破了不同国家学者之间信息传播的空间壁垒,增加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国际传播的速度和效果,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加入其中,形成了良性循环.我国学术社交网络在建设和运营中应借鉴这种思路,树立全球传播发展与运营的理念,与RG等知名学术社交网络实行差异化的国际发展策略,积极抢夺国际用户资源.事实上,中国学术社交网络在这方面大有可为.近年来,RG、Academia.edu等国外学术社交网络面临着平台资本主义的争议和质疑,这些平台在建立初期都提供免费自存储和自出版服务,备受推崇.然而,2017年两大平台相继推出付费会员服务,免费用户甚至无法获取自己上传内容的使用数据.学者们纷纷表示不满,甚至提出与商业性开放获取平台决裂[2],这为我国学术社交网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学术媒介普遍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具有资本主义国家所不具有的制度和体制优势.我国学术社交网络的构建必须体现公共产品的属性,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运行中遵循开放、协同、国际化的基本理念与定位,抢夺国际用户资源. ... 替代计量学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2 2017 ... 学术评价与国际话语权密切相关.“影响因子”的学术评价标准至今被全球许多国家的学术界、期刊界所认可,这也是SCI等数据库能够在全球快速扩张与传播的重要基础,极大地提升了西方学术媒介的国际话语权.随着开放运动和科学交流的网络化发展,ResearchGate(以下简称RG)等社交媒体已被广泛应用于学术成果的交流与传播中,仅以文献引用关系为基础的传统文献计量学已不能满足学术评价的要求,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应运而生.这种计量方法是基于学术社交媒体分析技术,利用开放的学术交流数据开展科学评价.[3]随着人工智能和算法时代的到来,关联性——内容与用户的关联,用户与用户的关联性,作者与读者、内容三者间的复杂网络——成为算法的核心[2].学术社交网络恰恰也是基于上述这些关联性而构建,与人工智能和算法的核心完美契合,具有非常美好的发展前景,将会催生出新的学术评价方法,而这种新的学术评价方法将会在未来的国际学术评价标准中和学术媒介竞争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

... 用户在注册RG时即被归为以下四种类型之一:即来自大学、研究机构的学术研究者;来自政府、企业和NGO组织的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其他非研究人员,如出版者、学术爱好者等.用户在注册过程中向系统提供信息,如机构名称、所在部门、性别、学历、单位、国籍、兴趣特长等内容,使用这些信息能够产生比随机更好的推荐效果.[3]为了精准识别不同类型的人群,RG极力推荐以个人所在单位的机构邮箱进行注册,从而便于用户的机构识别.如果没有单位邮箱,它会根据你的实名注册推送与用户姓名相匹配的科研成果,并询问这些成果是否属于自己,从而识别注册者的身份.当其认领了自己的科研成果时候,RG就获得了较多的信息从而推荐更多相似科研成果.自动推送的学术成果几乎均为英文文献.没有英文题目和摘要的纯中文期刊不会得到推送.如果没有所在单位的机构邮箱,或者没有相关学术成果进行匹配,则不能注册.因此,可以看出RG对于核心用户层的定位和遴选是非常精准的.科研之友、答魔社区、学者网在这方面的区分就不明显,学者网虽然要求作者实名注册,但是因为对注册者的身份审查并不严格,如并没有要求使用机构邮箱,个人邮箱、QQ邮箱都可以注册,且并没有形成对研究成果的匹配,所以并不能对用户进行精准分类和有效身份识别,这样非常不利于用户与用户、用户与机构、用户与成果的关联和推荐. ... 科研社交网络的推荐系统对比分析 1 2016 ... 由于存在信息过载和需求不确定,因此学术社交平台的推荐功能至关重要.当前国内外的学术社交网络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推荐系统,向用户推送个性化信息.科研人员推荐、科研成果推荐、科研社群推荐成为国内外科研社交网络中支持度最高的推荐项目[4].RG除了上述推荐项目以外,还包括问题解答(Questions & Answers)及其相应的推荐服务.科研之友除上述3个基本推荐项目以外,还具有学术期刊推荐和科研基金推荐功能. ... 学术社交媒体在图书馆科研服务中的应用研究:以ResearchGate为例 2 2017 ... RG作为免费学术资源库和学者交流平台的完美结合,备受全球高校的青睐.许多世界大学的图书馆网站都其作为数据库文献平台进行推荐.截至2018年,在RG上注册的用户已经超过1 500万,这些用户是来自全球193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注册会员中89%获得了硕士以上学位,其中有68位是诺奖获得者.网络平台上学术文献超过10亿篇.注册会员按照学科分类来看,其中医学占15%、生物学14%、工程学14%、化学7%、计算机工程6%、物理学%、其他占40%.目前RG上比较有影响力的国家分别为美国、英国、中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家.[5]我们以学科话题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以发现150个相关学科话题,社会科学类的涉及社会心理、行为科学、金融、公共卫生、社会政策、文化历史、教育领导、公共法律、传播与媒介等.我们以“传播和媒介”为例进行深入分析,该话题下活跃会员共有155 911人,网站提供了出版文献、数据、作者和问题4个维度的索引标签.我们以“作者”为标签进行索引,剔除了一些重复信息,网站推荐了81名相关同行,每名学者均有一个RG score.样本中,绝大部分是大学的科研工作者,一部分是大学研究生和博士生,有极少部分是媒体工作者,如大学学术期刊社工作人员.81名样本会员来自32个国家,其中德国和美国人员占8%左右,澳大利亚、巴西、西班牙、英国次之,占6%左右,可以看出RG用户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此外,网站可以推荐注册者所在单位的相关情况,包括RG score、该单位文献上传情况(publications)、该单位注册人数members、该单位全球主要合作伙伴等相关信息. ...

... 学术社交网络的内容主要来自于用户的自生产,因此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6],激发用户的生产热情,促使其在社交网站上生产出大量的优质内容.用RG score (影响分数)衡量机构和科研人员在其平台上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5].RG score得分来自于主要源自4个维度,即上传出版物、回答别人的提问、提出问题、获得的关注者.RG score不仅激励了用户的内容生产,也强化用户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和激励用户在互动中完成内容的生产与传播.RG还根据RG score推荐了内容生产较多的TOP experts.RG score得分较高的学者往往是学术社交网络的意见领袖,他们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具有较强的话语权,生产的内容质量较高,能够对其他用户产生较大影响.我国学术社交网络中,“科研之友”具有类似的激励机制,它用“影响力”指标来激励用户实现自我生产,“影响力”包括“赞和分享”“阅读数”“下载数”“引用数”“H-index”等几个维度.答魔社区的主要运用“声望”来激励用户生产,包括积分、粉丝、论文、问答4个维度.学者网没有类似的激励机制. ... 自媒体时代科研社交网络学术内容运营研究 1 2018 ... 学术社交网络的内容主要来自于用户的自生产,因此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6],激发用户的生产热情,促使其在社交网站上生产出大量的优质内容.用RG score (影响分数)衡量机构和科研人员在其平台上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5].RG score得分来自于主要源自4个维度,即上传出版物、回答别人的提问、提出问题、获得的关注者.RG score不仅激励了用户的内容生产,也强化用户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和激励用户在互动中完成内容的生产与传播.RG还根据RG score推荐了内容生产较多的TOP experts.RG score得分较高的学者往往是学术社交网络的意见领袖,他们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具有较强的话语权,生产的内容质量较高,能够对其他用户产生较大影响.我国学术社交网络中,“科研之友”具有类似的激励机制,它用“影响力”指标来激励用户实现自我生产,“影响力”包括“赞和分享”“阅读数”“下载数”“引用数”“H-index”等几个维度.答魔社区的主要运用“声望”来激励用户生产,包括积分、粉丝、论文、问答4个维度.学者网没有类似的激励机制. ...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